返回

生平简介

少时求学 毛子水从小好学聪慧,读书成癖;6岁时即入村塾,学习《三字经》、 《千字文》,诵读《四书》、《左传》等。 1911年冬,毛子水自衢郡中学毕业后,旋即返乡居家自修。 1913年毛子水21岁时 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预科,4年后升入本科攻读数学;惟性喜文史,常以章太炎先生、胡适之先生为宗师,广交文科志同道合之学友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,毛子水发起创办《新潮》,并发表了《国故和科学的精神》论著,成为当时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。 出国深造 1920年,毛子水毕业留校工作,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讲师。 1922年冬,毛子水经北大历史系考选后,与姚从吾等人同赴德国入柏林大学专治科学史,赴德国留学,当他抵达柏林时,傅斯年亦从英国伦敦来到柏林。傅说:陈寅恪、俞大维也在此间,他俩是中国留学生中成绩最优秀的人,毛即与之交往,并同时与赵元任夫妇来往熟识。俞大维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德深造的。第二年进入柏林大学理科研究所研修数学、物理,继而专攻科学史。 任教教学 1930年春,毛子水回到国内,任教于北京大学史学系,讲授科学史、文化史等课程。 1932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北大、清华、南开三大学迁至湖南长沙,合并成立“长沙临时大学”。后因战事恶化,复迁校至云南昆明,改称“国立西 南联合大学”。毛子水为护送北大图书馆的珍善本免受损失,亲自由长沙往桂林、经虎门、过香港、经安南(今越南)海防、再由滇越路抵昆明,平安到达学校。 1949年应同窗好友、时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孟真(斯年)之邀,毛子水赴台在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国文、论语、翻译文学与中国科学史等课程,在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讲授中文修辞讨论、论孟训诂讨论等课程,在台湾大学从教达37年之久。同时毛子水还担任台湾“中国语文学会”常务理事、“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”咨议委员、主席,《新时代》主编、“中央研究院”评议员等要职。 1973年毛子水退休后,不顾81岁高龄仍为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,并被辅仁大学聘为讲座教授,给博士研究生开设《国学专题讨论》等课程。 1986年94岁时被台湾大学聘为名誉教授; 1987年获台湾最高学术奖——“行政院”文化奖。 1988年5月11日毛子水在台湾大学医院病逝,享年96岁。